盛夏时节,莲园风景秀丽。刘文文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网沧州7月10日电 题:黄骅港:昔日“煤黑子” 今朝“绿色港”
中新网记者 刘文文
7月的黄骅港已是热浪扑面,在煤炭港区装船码头,可以看到巨轮穿梭、波涌如画。
7月11日是我国第19个航海日。在中国航海日活动周期间,记者来到河北沧州,探访中国煤炭第一大下水港——黄骅港,如何从昔日“煤黑子”变身如今的“绿色大港”。
煤港变“美”港
港在海中建,人在画中行。来到黄骅港,记者观察到,码头干净、整洁,作业现场也清洁有序。煤炭港区运营方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介绍,以前的煤码头可不是这样,那时到处都是煤灰,连树都是黑的。
解决煤尘问题是清洁化生产的关键之一。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储煤筒仓群,将煤装进“口袋”里,以物理方式从根源上防止煤尘外溢,但筒仓工艺的建设成本高不说,对于煤品质和安全性均有较高的要求,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煤堆场,煤港转型发展还要另辟蹊径。
7月,黄骅港的煤炭堆场井然有序地作业中。刘文文 摄
“想要解决煤尘问题,还要从煤炭的含水量上下功夫”,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设备管理中心的汪大春介绍,“经过实验,我们得出煤炭外含水量达到千分之七左右既不起尘又不会对煤质产生影响,当然不同煤种还有细微差距。”
然而,水往哪儿加?如何控制流量?怎么均匀补水?经过团队的反复研讨实验,最终选择了在翻车机底部加装自动洒水装置。翻车机是煤炭通过火车进入港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港口作业的源头。从源头上治理煤尘无疑是对港口环境保护最有利的。翻车机底层本身就有振动给料装置,配合高压水雾可为煤炭均匀补水,避免污水外流。
翻车机房内一列列运煤火车缓缓驶入,每4节车厢为一循环,随着翻车机的旋转翻转至160度左右,320吨煤炭瞬间被卸入底层漏斗,这里看不到煤尘升腾,一列车翻卸完成,翻车机房依然如初,该技术被命名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据悉,本质长效抑尘系统建成后,生产现场粉尘排放和煤泥、煤污水无序排放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粉尘抑制率达到98%,较传统露天料场苫盖防尘工艺生产效率提升10%,每年节约相关成本近4000万元。
做活“水文章”
港区中一个风景秀丽、湖水清澈的小园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据悉,这是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建设的莲园,其主要功能是储水,而这些水是雨水、港区停靠货轮里的压舱水和处理后的污水。
黄骅港地处盐碱之地,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而生产抑尘、绿化又少不了大量淡水资源。过去淡水来源主要依靠购买市政水,企业用水成本高不说,珍贵的淡水资源用的着实心疼,为此必须做活“水文章”。
“港区内有三种中水可以利用,也就是含煤污水、雨水和船舶来港的压舱水。将这些中水充分收集储存,再应用到生产中,可实现生产用水九成的自给自足。”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保障中心经理怀全介绍。
生产用水过程中,除尘装置本身会产生一部分含煤污水,这些含煤污水被收集到污水站处理回用,每年可处理205余万立方米。同时沉淀下来的煤泥还可以加工成煤饼出售,每年可增加1000万元收益。
过去,煤炭露天堆放,遇到暴雨天气,除了初期雨水外,部分含煤污水会沿雨水系统外排入海,造成污染。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和标准越来越严,含煤污水一律禁止排海。但雨水排放不及时,又容易造成堆场内涝,影响生产。为此,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将生产区域内的建筑垃圾场、空闲空地建设成景观湖和湿地,将处理后的污水、夏季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湖与湿地中,再回用于生产,真正将水的“文章”做活了。
至于压舱水,黄骅港常有长江流域船舶来港,压舱水均为优质淡水,一艘5万吨级的船舶大概有1.5万吨压舱水,压舱水直接排海既浪费又破坏海洋环境。而且对于每年2亿吨下水量的大港,压舱水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利用管道将淡水压舱水应收尽收到储水水系中,仅此一项每年可获取淡水110万至150万立方米。
据介绍,黄骅港已经实现煤炭作业全流程自动化,且煤港污染问题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这里俨然已告别荒芜之地的命运,不仅成了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战略资源,更是中国煤港建设的标杆和国家能源运输通道的保障。(完)
关键词: